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本地要闻  > 正文

全力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——市政协委员围绕黄河文化发展建言献策

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1-12 13:45

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是华夏文明的根与魂。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,菏泽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。如何进一步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,成为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。

“菏泽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多样,但目前存在碎片化现象,缺乏系统性整合与深度开发。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如黄河故道遗迹、古渡口等,分散孤立,未形成有机串联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整体开发格局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戏曲、传统手工艺等传承发展缺乏统一规划,各自为战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,无法充分展现黄河文化的全貌和独特魅力,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。”市政协委员邵越认为,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短板、专业人才匮乏、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等方面也是制约黄河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。

邵越认为,应加强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,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市黄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,将分散的黄河故道、古渡口、历史遗迹、传统村落等进行整合串联,规划出几条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。选取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开发潜力的区域,如某一黄河故道段落或集中的文化遗址群,打造黄河文化核心景区。通过精心设计景区布局,建设文化展示馆、遗址公园、民俗村等项目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,生动展现黄河文化的历史变迁、民俗风情、生态景观等内容,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。鼓励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,开发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、节庆活动和特色旅游商品。

市政协委员荣海生认为,目前我市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,例如资源分散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脱节、保护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等,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黄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。

荣海生建议,实施科学系统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措施,加大对我市黄河文化遗产(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)的挖掘、阐释、普及力度,组建专业研究团队,加强课题研究,为我市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提供理论支撑。规划建设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,借力国家黄河公园建设,划分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核心区、主体区和辐射区,明确文化定位与地域规划,做好文化产业布局。打造黄河文化地标,诠释好菏泽黄河文化,讲好菏泽黄河文化故事,推动文旅深度融合。有针对性地推出黄河文化遗产项目,如出版书籍、推出短视频、排练上演文艺作品等,并有序推进项目落实。申报黄河文化之乡,提高对菏泽黄河文化遗产的关注度,助力文旅融合。

“目前滩区部分民俗活动已常年未曾举办过,部分民间艺术已经消失,同时大部分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传承人年龄偏大,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不断去世,滩区特有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逐渐走上消亡之路,滩区特色民俗文化传承正面临严峻考验。”市政协委员侯志坚建议,我市滩区选择部分迁建社区为试点,以社区、自然村为单位,成立“共享村庄”合作社,依托滩区迁建后大批的“闲置房”,充分利用村台预留建设用地,在“共享村庄”周围,规划建设采摘基地、垂钓乐园、手工体验馆、水上游乐等设施,以滩区农业发展为基础,采用“农户+合作社”“农户+社区”等模式,支持“共享村庄”新型旅游休闲模式发展,将滩区打造成为“农业+旅游”“农业+休闲”等文旅发展新模式发展示范区。

侯志坚还建议,依托黄河大堤绿色长廊打造“生态+文旅”新模式,以菏泽(东明)生态马拉松为基础,充分利用我市黄河大堤资源,筹划举办更高规格的沿黄自行车赛、马拉松比赛等特色体育赛事,充分发挥滩区生态优势,打造独具特色生态旅游,探索“体育赛事+生态休闲”发展模式;同时建议旅游部门做好黄河滩区旅游规划,加强黄河滩区与黄河大堤周边自然景观开发利用,参照鄄城银杏林网红打卡点的经验,在黄河沿岸、黄河大堤两侧绿色长廊上,打造更多网红打卡点,以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、庄子文化湿地园、鄄城临濮镇银杏园、黄河大堤绿色长廊为依托,规划我市沿黄、沿黄河大堤自然风光休闲游,以特色文化游、自然景观休闲游为基础,大力推动研学旅游产业发展,打造独具黄河文化特色的研学基地,将黄河滩区打造成为我市乃至周边地市闻名的休闲娱乐胜地。

记者 王浩

责任编辑:
刘小玉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